一碗米酒,制作技艺传承百余年;一缕酒香,承载众人的乡愁和美好回忆。在青山湖区高新园区胡家村,有着这样一家制酒作坊:封缸酒制作技艺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酒香绵甜,是当地居民宴席上的“常客”,也是在外游子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早在2008年,这家制酒作坊的九月九陈年封缸酒制作技艺就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南昌日报记者来到这家制酒作坊,找到了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顺文,了解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8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青山湖高新园区胡家村的百年封缸米酒坊。还未进入作坊内,一股香甜的酒香就扑鼻而来。
酒坊的负责人、非遗传承人胡顺文笑着邀请记者走进了酒坊。生产车间有大型酿酒的锅炉、检测设备,储藏间有序陈列着近百个酒缸。胡顺文介绍,他的这家青山湖区百年封缸米酒非遗工坊,是一家传统的手工酿酒坊,主要是依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九月九陈年封缸酒制作技艺设立的。
胡顺文和记者说,他是第六代传承人,技艺传承自家里清朝道光年间的先祖。“当时祖辈学习制酒技艺后,并没固定的生产场所,主要是上门为他人制酒谋生,后来才设立了专门的酒坊,对外卖酒。”
据介绍,经过祖辈一代代的传承,并在制作技艺上一直在改进,才形成了现今的制作技艺。因九月九陈年封缸酒质量好、风味佳,深受当地人喜爱,被南昌市民称为“罗家茅台”。
胡顺文1999年从江西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随父亲学习制酒,传承家中的制酒技艺。据介绍,九月九陈年封缸酒制作技艺,以传统麦曲为糖化剂,精选性温味甜质软的糯米为原料,需要经过“浸米”“蒸米”“拌曲”“下缸”“发酵”“压滤”“贮存”等多道工序。“我们的制酒工序都是手工操作,”胡顺文介绍,在酿酒过程中,对温度和时间很讲究。“发酵到什么程度,这一段时间要掌握好,不然酿出来的酒味道不好。目前储藏间是恒温的,制作好的酒放在恒温环境下三年左右,才会对外销售。”
据介绍,目前酒坊的酒主要以南昌市场为主,但也会通过快递销往外地。“一些人在南昌喝了我这里的酒,觉得不错,会特意打来电话,叫我寄一些给他们。”
据了解,酒坊的九月九陈年封缸酒近年来多次参加省、市各类非遗的展览和比赛,提升了知名度,而胡顺文也被评为了江西省工业协会专业评酒委员。
为了能将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胡顺文经常会邀请一些年轻人到作坊内,为他们讲授酿酒工艺,并教大家酿酒技术。对作坊内的学徒,胡顺文也认真指点,把自己所知所会教给学徒。胡顺文表示,只要年轻人愿意学,他会倾囊相授,也希望有更多的与同行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提高制酒技艺。“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一同交流,能打开视野,帮助进步。”
据了解,在带领酒坊发展的同时,胡顺文并没忘记帮助周边的村民。在销售量增加的情况下,胡顺文特意从村里招聘了6名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人员,他们多是留守中老年人、残疾人,让他们在作坊内工作。此外,胡顺文还连续多年给胡家小学捐赠书包及文具用品,资助生活困难学生与奖励品学兼优学生。
多年来,胡顺文始终致力于提高个人的制酒技艺,不停地改进革新生产新的酒品。尽管酒坊生产的酒受市场欢迎,但作坊的硬件环境却制约了销量进一步提升。
据介绍,之前有销售人员找到胡顺文,希望能够通过抖音直播的方式帮助推广,但对方了解到他只有食品小作坊登记证后,就没有与他合作了。
“因为资金有限,有些硬件设施难以更新,目前酒坊只有食品小作坊登记证。”胡顺文介绍,如果政府能给予一定扶持或者有社会资金注入,更新硬件设施,扩大生产规模,符合领取酒类生产许可证的条件的话,他们生产的酒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有生产许可证的话,就能进入大型商超,也可以开展直播销售。
“现在的情况就是,销量不能继续增加,就没有资金改善硬件设施,不能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没有生产许可证的话,又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销量难以提升。”谈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胡顺文有点茫然,“希望一切都能慢慢好起来。”
。下一篇:白酒: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