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产品中心
点击数:24
发布时间:2024-09-22
自从“香型”这一概念诞生之日起,中国白酒行业围绕香型所展开的“战争”就从未停止。且不论不一样的香型在市场上的厮杀角逐,就是同一香型之内、不一样的品牌之间关于谁是“正宗”、谁更“典型”也充满了明争暗斗。参与香型标准制订的企业们踌躇满志,没有参与标准制订的企业则另辟蹊径,积极创立本系香型之下的不一样的风格并加以强化——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中国式的商业江湖自古便有浓重的“门派”、“正宗”情结。最重要的是,白酒香型识别已经从高度技术识别转向高的附加价值市场商业经济价值识别,正是在香型商业经济价值引导下,白酒后来者在香型创新上可谓不遗余力,白酒香型的品类价值既创造了品牌高度差异化,也开启了企业商业蓝图(引自王传才《中国白酒进入香型制胜时代》)。
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清香型白酒的市场占有率绝对第一,当时以“汾老大”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市场,南方市场也逐渐渗透。之后,全国香型开始快速切换,浓香型反超清香型成为酒业香型的老大,五粮液、泸州、洋河成为领军品牌,浓香型白酒又开始反攻,形成全国上下一片“浓”的市场格局。如今市场又在悄悄的发生变化,随着近十多年茅台酒的强势崛起,酱香型白酒厚积薄发,市场占有率正在快速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酱香型白酒的收入首次超过清香,成为白酒行业第二大香型:
此时,清香型白酒的主要市场已收缩至北方地区,包括京津冀、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和东三省等地,由于这一地区也是国内白酒消费最大的区域,尽管浓香、酱香来势汹汹,清香型白酒的消费基础仍在。
中国大清香型白酒版图实际上呈现出“之”字型布局。从西北地区的互助青稞酒,到内蒙古的骆驼酒业,到山西的汾酒,再到北京的红星、牛栏山,然后到河北的衡水老白干;从衡水老白干到中原腹地河南的宝丰,然后到西南长江上游重庆的江津老白干,再到长江中游湖北的劲牌酒业,加上宝岛台湾的金门高粱酒,形成了一个比较规则的“之”字形。考虑到清香型白酒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北方,那么黄河一线及以北地区将成为清香白酒的重要战场。
从清香型白酒版图上看,清香型白酒企业分布比较散乱,明显没有形成类似长江名酒带和淮河名酒带那样的产业规模和品牌集群,因此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不够强大。同时由于清香型白酒缺乏贵州茅台之于酱香白酒、五粮液之于浓香白酒一样引领行业的“精神领袖”,很难在浓香和酱香的夹击之下形成有力地回击和突破。如果将长江一线作为清香型白酒深入浓香、酱香等大本营市场的前沿阵地,那么随着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品牌为代表长江名酒带企业,和以洋河、古井等品牌为代表的淮河名酒带企业向北方市场的冲击,黄河一线似乎成为清香型白酒的最后防线。第七届全国清香型白酒高峰论坛在这样的背景下的召开,就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酱香型白酒的崛起原因,除了伟人效应和“白酒一哥”茅台为酱香白酒撑起了广阔的天地之外,酱香型白酒企业对整个酱香白酒的集体推动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酱香型白酒的“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九次蒸馏、八次蒸煮、七次发酵”等酿造工艺在媒体的津津乐道中被广为传播;而“饮用酱香更加有利健康”的说法也在慢慢地被消费者所接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不可复制的微生物群落等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变得愈发神秘,连一则“领导人为什么只喝酱香酒”的似是而非的网文都在疯传,客观上为酱香酒品类的普及作出了贡献。被笑称为“故事大王”的茅台反复宣传的“红军用酒洗脚”、“无法复制的异地茅台”、“掷瓶飘香巴拿马”等素材也被其他酱香企业所引用,并用来推动整个酱香品类。在媒体环境空前发达的今天,这些概念的传播,成为酱香白酒走向市场的重要推手。
随着慢慢的变多的浓香、清香企业也逐渐涉足酱香领域,能预见,酱香型白酒的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放大,而彼时的清香版块,其地位将愈发尴尬。
中国地大,风土各异,在这片厚重而多情的大地上,蕴育出了数量庞大、品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美酒。且不说目前官方指定的十二大香型已经没办法涵盖所有的白酒品类,仅仅是浓香型或者清香型,下面就又分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派系。相比清香型白酒企业在中国版图上的分布,浓香型白酒企业的产业规模更大,品牌集群也更加集中。根据在刚刚结束的“2017中国浓香型白酒文化高峰论坛”上得到的数据,浓香型白酒以市场占有率巨大、企业分布广泛、品牌数量繁多、消费基础牢固而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基石。
说起浓香型白酒,川酒一定值得大书而特书。这不仅仅因为川酒曾向外省乃至全国都输出了巨大而优质的产能,同时还向行业输出了宝贵的酿酒经验和酿造人才,这对整个白酒行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川酒历史的积累,酿造工艺的传承,得天独厚的微生物环境和优质的本地酿酒原料,都奠定了川酒在行业中独一无二的龙头地位。